內需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著力構建完整內需體系,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持續強化消費的基礎性作用,更好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內需在支撐經濟穩定增長和高質量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擴大內需既關系經濟穩定,也關系經濟安全,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戰略之舉”。2024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指出,促進消費和投資更好結合,加快補上內需特別是消費短板,使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同時要認識到,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
	
	
近年來,各地區充分發揮特色優勢,創造特色消費新空間,不斷豐富消費業態、提升消費體驗,有效激活市場潛力。圖為2025年5月28日,游客在重慶市乘坐游輪觀賞夜景。 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攝
	
從國際看,外部沖擊壓力加大進一步凸顯擴大內需的重要性。近年來,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世界經濟增勢減弱。美國政府出臺所謂“對等關稅”政策,進一步重創全球經濟和貿易,也給我國經濟和外貿帶來沖擊。近年來,我國制造業占全球比重已超過30%,通過擴大出口實現供需平衡的外部壓力越來越大,不僅發達國家對我國實行反傾銷、反補貼措施,一些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也采取更多貿易保護主義措施。2025年一季度,我國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8.9%,這意味著外需變化可能對我國經濟增長造成較大影響。為此,必須把擴大內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內需的穩定增長有效應對外部沖擊。
	
從國內看,我國供需關系發生重大變化,促進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動態平衡,是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的重要前提。近年來,我國經濟在供給側呈現增速換擋和潛在增長水平下降的特征,在需求側也因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和老齡化進程加快發生重大變化。2020—2024年,我國內需對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為83.6%,較2016—2019年年均貢獻率下降17.1個百分點。與此同時,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對內需的不利影響逐步顯現,比如房地產市場深度調整造成需求收縮效應,房價下跌使得居民部門資產負債表受損、居民消費更趨謹慎,地方政府土地出讓收入大幅下降也客觀上對投資需求擴張有抑制作用。
	
當前,我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但內需不足仍是經濟運行的突出矛盾。從消費看,2024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4.5%,是除2020年外近17年的最低水平。我國居民消費不振更為突出,居民消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2004年之前大體維持在40%以上,2010年下降到34.6%的低點,此后大體在35%—40%的區間波動。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居民消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平均為56.5%,其中高收入國家為58.7%,中等收入國家為52%,而我國僅為39.6%。從投資看,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2020年達到峰值,但在隨后的年份中逐漸下降。2024年資本形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5.2%,較2023年下降0.6個百分點。價格持續走低反映了國內需求不足。截至2025年5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當月同比已連續27個月低于1%,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當月同比連續32個月負增長。
	
與此同時,我國經濟運行中仍存在一些體制機制障礙,影響和制約著供需關系的動態平衡。比如,一些地方政府重生產、輕消費,使得消費增長往往跟不上供給擴張。又如,供給過剩導致部分行業陷入“內卷式”競爭,不僅加大企業生存壓力,而且反過來影響居民消費預期和企業投資意愿,形成負向反饋效應。再如,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服務消費占居民消費的比重不斷上升,2024年我國居民人均服務消費支出占全年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為46.1%,但醫療、養老、教育等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抑制了服務消費需求釋放。加之服務領域價格調節供求的功能不健全,使得價格不能真實反映市場供需,抑制了多樣性差異化的服務供給。
	
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是黨中央在科學判斷國內外發展形勢基礎上作出的戰略安排。我們只有深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堅定不移做強國內大循環,才能切實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身力量的基點上,在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我們要堅決把黨中央擴大內需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更多依托國內市場實現經濟良性循環,促進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動態平衡。
	
詳見: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文章《增強內需的主動力和穩定錨作用》

